黃啟新

andromeda galaxy  

圖1 仙女座星系(圖片來源:NASA)

 「這不是另一個年頭或另一個十年的工作,另一個測量,又或者另一套理論的問題,在這一刻科學彷彿將永遠不能揭開創造的神秘面紗。對於那些一直以理性力量的信仰為依歸的科學家來說,故事的結局就像一場噩夢。他攀登無知的高山,並即將征服最高峰的時後,當他攀過最後的一塊石頭,有一班已經坐在那裡幾百年的神學家迎接他。」[1]

Robert Jastrow — 美國天文學家,不可知論者

在夜闌人靜的晚上,當我們舉目望天看見絢爛的星空時,很多人可能會問究竟宇宙從何而來?其實宇宙的起源不單只是個人興趣的問題,亦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問題。

為什麼呢?

因為如果宇宙並非被創造,宇宙本身無始無終,生命只不過是偶然地產生,那麼宇宙和人類的出現就沒有意義。如果唯物論是對的,宇宙單單由物質所組成,靈魂並不存在,人死如燈滅,我們死後便一了百了。如果決定論支配整個宇宙,宇宙本身只不過是一部巨大的機器,所有事情的發生,包括人類的思想、決定和行為都被物理定律和因果論所支配,那麼道德和法律就沒有意義。例如大屠殺等行為只不過是宿命,不能怪罪於發起大屠殺的人。換句話說,自由意志並不存在,任何人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相反,如果宇宙有一位創造者,祂創造了整個宇宙和人類,那麼宇宙和人類的出現就有意義了。如果唯物論是錯的,宇宙並非單單由物質所組成,人除了物質的身體亦有非物質的靈魂,人死後靈魂繼續存在,我們死後並非一了百了。如果宇宙並非被決定論所支配,人類的思想、決定和行為是出於每個人的自由意志,我們就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

因此宇宙學除了與神學和哲學有著極大的關係,是關乎我們每一個人的切身問題。因為如果宇宙真的是被創造的,我們死後可能要在這位全能全知的造物主面前接受審判,並為自己的作為負責。

現在就讓我們探討一下宇宙起源這一個問題。

古代的宇宙起源學

中國

關於宇宙的起源眾說紛紜,中國古代亦不乏宇宙創生的理論。老子在《道德經》寫道[2]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老子用以上寥寥數句說明了天下萬物是由「道」演變而來。所謂「道」,是指某種支配宇宙的無形秩序。「一」是指「太極」,「二」是指陰陽兩儀,然後陰陽就調和而生成了「氣」。陰、陽再加上氣就構成了「三」,而宇宙萬物就是由陰、陽、氣三者所生成的。萬物都有矛盾,而陰陽就是萬物矛盾中的兩方。老子認為萬物是「面陽而背陰」的,但只要陰陽互補就能化解矛盾。

三國時代的徐整在《三五曆紀》中則描述盤古如何開天闢地:

「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闢,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於天,聖於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天數極高,地數極深,盤古極長。故天去地九萬里。」

意思是說在天地還沒有被開闢以前,整個宇宙就好像一隻大雞蛋般渾沌。盤古在這渾沌的大雞蛋中,頭頂著天,腳踏著地,把天地一分為二。過了一萬八千年後,天與地之間的距離為九萬里。方勵之和李淑嫻在其著作《宇宙的創生》中指出,徐整對天地創生的描述不單只是定性的,而且是定量的,因為九萬里這個數字是他仔細計算得出來的[3]

巴比倫

巴比倫人認為水是世界的基本原始物質。根據巴比倫神話,淡水的神「阿普斯」(Apsu)是一位男性的神,而鹹水的神「提亞馬特」(Tiamat)則是一位女神。阿普斯和提亞馬特後來生了很多其他的神,可是阿普斯覺得這些孩子很嘈吵,於是提出殺死所有的孩子。最後阿普斯和提亞馬特均被他們的孩子所殺,而殺死提亞馬特的瑪杜克(Marduk)更成為眾神的首領。瑪杜克把提亞馬特的身體一劍切成兩半,一半成為天,另一半成為地,唾沫成為雨和雲,頭成為山脈,眼睛成為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因此提亞馬特就成為了世界的基石。

印度

根據古代印度婆羅門的摩奴法典,太初宇宙沉睡於黑暗中,不能看見。然後有一自在神出現驅散黑暗,使宇宙變為可見。他首先創造了諸水,並把他的種子放於諸水中。這種子變成了光芒四射的金蛋,自在神自己從這隻金蛋以世界的先祖「梵天」的身份降生。梵天後來將蛋一分為二,造成了天地。天地之間有大氣,八個方位和永久的諸水。梵天又創造了時間、星宿、江河、海洋、山岳和平原等等。

古代印度認為整個世界被(四隻、八隻或十六隻)大象所承托著,而大象則站在一隻大龜(Kurmaraja)的背部,大龜又伏在一條大蛇(Shesha)的身上,而宇宙就是被這條大蛇所支配。

埃及

根據古埃及的赫里奧波利斯(heliopolis)神學,世界最初是一片混沌的原始之水,這水名叫努恩(Nun)。有一個叫「阿圖姆」(Atum)的神在這原始之水裡存在,並創造了整個世界。他首先獨自生育了兩個孿生兒女:空氣神「舒」(Shu)和水氣女神「特夫內特」(Tefnut)。後來舒和特夫內特結合並生了地神「蓋博」(Geb)和女天神「娜黛」(Nut)。蓋博和努特又結合並生了奧西利斯(Osiris)、伊西斯(Isis)、塞特(Seth)和妮芙蒂斯(Nephthys)四名子女。當舒(空氣)把娜黛(天)和蓋博(地)分開,就造成了一個空間讓生命居住。在下圖裡娜黛身上佈滿了星星,彎著身體;舒則用雙手托著娜黛,躺在下面的就是蓋博。娜黛每晚把太陽吞到肚子裡,到了白天再把太陽吐出。

egypt

圖2 古埃及的宇宙起源(公有領域:版權已過期)

大爆炸理論

隨著宇宙學的發展和科技的發達,我們在過去數十年裡對宇宙起源有更深刻的了解。現時最被廣泛接納的宇宙論是「大爆炸理論」(The Big Bang Theory)。根據大爆炸理論,整個宇宙(包括所有物質、能量,甚至時間和空間)都是在大約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由一個溫度、密度和壓力均為無限大(或接近無限大)的狀態爆發出來的,這狀態被稱為「奇點」(singularity)。宇宙在大爆炸一刻時的體積比一粒原子還要小,大爆炸後宇宙開始不斷膨脹,密度和溫度亦隨之下降,現時宇宙的溫度大約為3K(即攝氏 -270度)。

大爆炸的證據

雖然沒有人看見過大爆炸的發生,但是大爆炸理論有大量的證據支持,幾乎所有宇宙學家都相信宇宙是由大爆炸產生的。以下是其中幾個支持大爆炸理論的主要證據:

1. 宇宙膨脹

1922年蘇聯數學家及宇宙學家費德曼(Alexander Friedmann)根據愛恩斯坦(Albert Einstein)的廣義相對論(General Relativity)預測我們的宇宙正在膨脹中。可是愛恩斯坦本人卻比較喜歡一個靜止而封閉的宇宙模型,因此他後來在他的重力場方程式中加入了一個宇宙項(cosmological constant),以獲得排斥力來抵擋重力,使宇宙永遠處於一個靜止的狀態當中。1929年美國天文學家哈勃(Edwin Hubble)年發現遠處星系所發出的光有紅移(redshift)的現象,證明宇宙的確正在膨脹中。最後愛恩斯坦不得不承認宇宙必須有一個開始,並認為在重力場方程式中加入宇宙項是他一生最大的錯誤[4]

宇宙膨脹意味著過去的宇宙比現在小。如果我們利用廣義相對論,把膨脹的宇宙向過去外推,我們會在有限的過去裡得出一個溫度和密度均是無限大(或接近無限大)的奇點,這奇點就宇宙大爆炸發生的一刻。

2.宇宙微波背景輻射

宇宙微波背景輻射(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是一種充滿整個宇宙的電磁輻射[5]。隨着宇宙膨脹,宇宙的溫度亦逐漸下降。早於1948年美籍俄裔物天文學家伽莫夫(George Gamow)等人根據大爆炸理論計算出,宇宙應該存在溫度約為5 至 10K(即攝氏-268 至-263度)的背景輻射。美國無線電天文學家彭齊亞斯(Arno Penzias)和威爾遜(Robert Wilson)於1964年意外發現了大約3.5K的宇宙微波背景輻射。隨着例如 COBE(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及 WMAP(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等探測儀器的精確度逐漸提高,我們知道現時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溫度大概為2.725K,由此我們可以推斷出宇宙的年齡大約為一百三十八億年。

wmap

圖3:上圖是根據WMAP探測器收集了七年的數據而繪畫出的宇宙全天空圖像。這圖像顯示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的溫度波動(顯示為顏色的差異),這些溫度波動後來成為星系等天體構造的種子。(圖片來源:NASA)

3. 原始物質豐度

原始物質豐度地球上的氦很少,可是在各種不同天體裡,氦豐度卻相當高,而且都是28%左右。恆星核合成理論並不能解釋為什麼有這麼多的氦,然而根據大爆炸理論,宇宙誕生後三分鐘內的溫度很高,能量正好是核過程的尺度,非常適合進行核合成,所以產生氦的效率很高,因此可以說明氦豐度。大爆炸理論預測宇宙裡各元素中有大約76%是氫,24%是氦-4,其他重元素只佔總元素豐度的非常小部份。星體的光譜觀測發現我們宇宙的元素豐度比例正好吻合大爆炸理論的預測。

根據大爆炸理論的宇宙年表

以下是根據大爆炸理論的宇宙年表[6]

  1. 0:宇宙誕生 —「大爆炸」宇宙誕生。一般宇宙學家相信時間和空間在大爆炸發生一刻才出現的。

  2. 0秒至10–12:非常早期的宇宙非常早期的宇宙包括普朗克時期(Planck Epoch)、大一統時期(Grand Unification Epoch)和電弱時期(Electroweak Epoch)等。宇宙學家對非常早期的宇宙的情況所知不多,不同的理論對非常早期的宇宙有亦十分不同的描述。

  3. 10–12秒至10–6:夸克時期(Quark Epoch)所有基本粒子獲得了質量,四種基本力—電磁力、弱作用力、強作用力和重力亦在這時期形成。但是由於這時宇宙的溫度太高,所以夸克(quark)還未能組成強子(hadron)。

  4. 10–6秒至1秒:強子時期(Hadron Epoch)隨著溫度續漸冷卻,夸克組成強子(包括質子和中子)。

  5. 1秒至10秒:輕子時期(Lepton Epoch)在強子時期的末期,大部份的強子和反強子互相湮滅,剩下的輕子(lepton)和反輕子(anti-lepton)成為宇宙的主要質量。大約在大爆炸後10秒鐘,大部份的輕子和反輕子亦互相湮滅,剩下光子(photon)。

  6. 10秒至38萬年:光子時期(Photon Epoch)在大部份輕子和反輕子湮滅後,宇宙被光子所支配,這些光子仍然頻繁地與質子、電子和原子核進行相互作用,並持續到大爆炸後38萬年。

  7. 3分鐘至20分鐘:核合成宇宙的溫度在光子時期下降至原子核可以開始形成的溫度(約1兆度)。質子和中子開始進行結合成原子核的核融合過程。中子與質子結合形成氘,而氘迅速地融合成氦-4。核融合過程只歷時約17分鐘,這時所有的中子被納入到氫原子核中,並令氫原子核比氦-4原子核多三倍,和留下微量的其他原子核。

  8. 8.7萬年:物質支配大爆炸發生7萬年後,原子核和光子的密度是相等的。引力在這個時候開始令物質互相吸引,以致物質密集的區域更加密集,而物質稀薄的區域更加稀薄。

  9. 38萬年後:原子誕生宇宙的温度降至約3000K,電子被原子核捕捉成為原子,電子不再造成光散亂,因而令到光可以長距離直線進行,因此有人稱之為「宇宙天晴」。

  10. 5億年後(即距離現在132億年前):銀河系誕生宇宙高密度的區域續漸吸引氫和氦等氣體。氣體因重力續漸收縮形成恆星、星系、星系團和超星系團,星系團間會好像魚網地連繫起來,形成宇宙的大規模結構(large-scale structure)。我們的銀河系亦在大約132億年前誕生。

  11. 91億年後(即距離現在46億年前):太陽系誕生在銀河系旋臂的地方有一團巨大氫氣雲緩慢地旋轉,並因為引力的關係收縮而形成原始太陽系。引力收縮令溫度和密度逐漸增加,自轉軸附近形成了原始太陽,被氣體和星塵所包圍,而太陽系的行星(包括地球)就是由這些氣體和星塵形成的。

圖4展示根據大爆炸理論的宇宙年表:

bigbang nasa

圖4:根據大爆炸理論的宇宙年表(圖片來源:NASA)

宇宙論論證

如果大爆炸理論是對的,那麼宇宙一定有一個開始。

「卡南宇宙論論證」(Kalām Cosmological Argument)為上帝的存在提供了一個極有力的證據。

以下是卡南宇宙論論證的一個典型版本:

  1. 所有事物開始存在必有起因,
  2. 宇宙開始存在,
  3. 所以,宇宙必有一個使其存在的起因。

卡南宇宙論論證採用的是傳統邏輯學中的「三段論」。第一點是「大前提」,第二點是「小前提」,而第三點是「結論」。

以下是另一個三段論的例子:

  1. 所有人都必定會死,(大前提)
  2. 筆者是人,(小前提)
  3. 所以筆者都必定會死。(結論)

大爆炸理論為宇宙有一開始提供了一個有力的證據。正如前文提到,根據宇宙微波背景輻射的精確測量,宇宙的年齡被推斷為大約一百三十八億年,這意味著宇宙必定有一個使其存在的起因。

但是有一點值得注意的:即使卡南宇宙論論證成立,我們只能得出「宇宙必有一個使其存在的起因」這個結論。我們不能肯定這個起因是一位有位格的上帝。即使這個起因是一位有位格的上帝,我們亦不能肯定這位有位格的上帝是基督教的上帝。

然而如果基督教的上帝真的創造了宇宙萬物,那麼祂所默示的聖典一定精確地描述祂怎樣創造宇宙萬物。

事實正是如此。

創世紀

雖然幾乎每一個人都會同意聖經在本質上並非一本科學教科書,但是創世紀裡所描述的宇宙創生無論在宇宙學、天文物理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上都難以置信地精確。讓我們看看創世紀與現代科學的共通點吧!

宇宙誕生

聖經創世紀一:1寫道:「起初神創造天地。」

在這一節中「天」的希伯來文hashshamayim和「地」的希伯來文ha'arets加起來是指「物質宇宙中的一切」,其意思與中文的「天地」一詞有點相似。相反第八節的「天」(希伯來文shamayim)只局限於「天空」;而第十節的「地」(希伯來文erets)則只局限於「地面」[7]

何謂「物質宇宙中的一切」呢?在物理學的角度來看,物質宇宙中的一切不單指所有物質和能量,更包括時間和空間。因此創世紀一:1就好像在描述宇宙在大爆炸發生的一刻一樣,因為時間和空間在大爆炸一刻才出現。

另一方面,因為上帝的創造包括宇宙和時空,所以上帝本身是超越宇宙的,因此聖經創世紀一:1所描述的宇宙創生與其他宗教的描述有很大的分別。例如根據徐整的《三五曆紀》,「天地渾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由此可見盤古一開始已在天地之內,所以未能說明天地從何而來。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創造」一詞的希伯來文bara',在聖經裡只用於上帝[8]。在創世紀裡bara'一詞總共出現了六次:

聖經章節  被造物 
創世紀一:1 天地
創世紀一:21 海洋生物
創世紀一:27
創世紀一:27 男女
創世紀二:3 (工)
創世紀二:4  天地

在這裡bara'有創造新的事物的意思。例如天地(創一:1,二:4)是上帝從無到有地創造出來的,在此之前從未出現過。魚類及各種海洋生物(創一:21)是首先被創造的生物。而人類(創一:27)則是首先按上帝的樣式被創造的生物[9]

參考系的轉移

聖經創世紀一:2寫道:「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 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

天文學家羅斯(Hugh Ross)主張參考系(frame of reference)從創世紀一章1節裡對宇宙廣角度的觀點,轉移到一章2節裡集中於地球這個行星上。換句話說,聖經作者將我們的注意力從宇宙學轉移到地質學[10]

黑暗

聖經描述當時地球的地面仍是空虛混沌,而且充滿黑暗。雖然當時地球充滿黑暗,但是並不代表光在此之前並不存在。事實上大爆炸後產生大量光子,雖然早期宇宙因為溫度太高造成光散亂以致不透明,但是在大爆炸發生後大約三十八萬年,溫度降至約3000K,原子核和電子結合成為原子,光散亂不再發生,宇宙因此變得透明。

那麼為何當時地球會充滿黑暗呢?天文學家自1970年代觀察到年輕恆星盤(原行星系統)內的物體被大量的氣體雲和星塵雲所包圍,而這些物質是不透明的。天文學家亦觀察到我們太陽系外行星不同的發展階段,發現大過金星的行星的大氣層初期是不透明的。某些行星,特別是例如木星和土星等的冷氣體巨星的大氣層會永久保持不透明的狀態。可是地球因為大氣層變化而從不透明變成半透明,最後變成透明,因此初期的地球因為不透明的大氣層而充滿黑暗[11]

 planet formation

圖5 這幅想像圖顯示了一個非常年輕的恆星被氣體和星塵所組成的盤所包圍,一般認為氣體和星塵是形成像地球等岩石行星的原材料。(圖片來源:NASA)

地質學家認為地球初期是一個充滿水的行星,但因為火山活動和地殼板塊移動的關係,令地球出現了陸地,現時地球表面有70%的面積被海洋覆蓋。為何地球比太陽系裡的其他行星有更多水呢?現時科學家還沒有定論,以下是兩個可能性:

  • 原始地球的火山活動從地殼釋放出大量水蒸氣,水蒸氣冷卻後形成海洋。
  • 含大量水份的彗星、隕星或小行星撞擊地球,為地球帶來水份並形成海洋。

地球的水從何而來在這裡並非重點,重要的是創世紀一章2節裡對地球初期的描述是精確的。

第一日

光的出現

聖經創世紀一:3寫道:「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

創世紀一章3節裡提到光,於是有很多人誤以為上帝在這一節裡創造了太陽,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假設。事實上太陽在創世紀一章3節以前已經存在,天文學家相信整個太陽系(包括太陽)大約於四十六億年前同時形成。

羅斯指出創世紀一章3節裡所用的希伯來文動詞是hayah而非bara',而hayah有「成為,存在或發生」的意思[12]。《史氏希伯來文字典》(Strong's Hebrew Dictionary)指hayah亦有「通過」的意思。正如先前所說光在大爆炸後不久便存在,因此羅斯認為創世紀一章3節的意思是指「光首次穿過地球半透明的大氣層」。換句話說,地球的大氣層由不透明變成半透明(但還未完全變成透明),足以讓光通過,射到地球表面[13]

光暗之分

聖經創世紀一:4-5寫道:「 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暗分開了。 神稱光為晝、稱暗為夜.有晚上、有早晨、這是頭一日。」

太陽光在創世紀一章3節開始穿透地球半透明的大氣層,加上地球自轉的關係,地球在此時開始有日夜的週期。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單是太陽的光和地球自轉並不能造成地球有晝夜之分,地球大氣層必須至少是半透明這一點亦是不可缺少的先決條件。因此雖然在創世紀一章3節前太陽已經存在,而地球亦在此之前一直自轉,晝夜必須在創世紀一章3節後才在地球出現。

第二日

水循環

聖經創世紀一:6寫道:「 神說、諸水之間要有空氣、將水分為上下。」。

創世紀一:6描述神將水分為上下,中間有空氣。上面的水其實是指天上的雲和水蒸氣(即儲存在大氣層中的水)。「水循環」(water cycle)這個過程把地球上一部份的水帶到天上。

地球上的水通過吸收太陽的能量而蒸發成水蒸氣並上升到大氣層中(成為雲和霧);大氣層中的水氣遇冷凝結成為液態水並以降水(包括降雨和降雪)的形式落至地球表面;最後降水經由河道或地下水道的途徑匯入海洋,這個永續的循環就是所謂「水循環」。

水循環對地球上的生命非常重要,羅斯指出高等陸地生命每年需要有500至1500毫米的降水量,而降雨量和降雪量必須要有合適的比例。而且地球的水循環需要多種因素之間複雜的平衡才能形成,例如太陽和地球的物理特性,各大陸的大小、方位和平均海拔高度,大氣層的成份,温度和氣壓,風速,以及大氣層在各海拔高度的各種特性的值等等[14]

值得注意的是水循環需要太陽的能量才能形成,因此上帝讓陽光透過地球的大氣層後(創世紀一:3),水循環才能夠開始運作。

聖經創世紀一:7-8寫道:「 神就造出空氣、將空氣以下的水、空氣以上的水分開了.事就這樣成了。 神稱空氣為天.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二日。」

創世紀一:7裡「造」一詞的希伯來文是asah而非創世紀一:1的bara'。根據《史氏希伯來文字典》,asah有「做」、「造」和「完成」等意思,但卻沒有bara'一詞裡創造「新」的事物之意,因此第七節所提的空氣並非新的事物。羅斯認為第七節暗示上帝設計並巧妙地製造出地球的大氣層,這樣的解釋似乎符合之前所提到水循環所需的大氣層微調。

第三日

陸地的出現

聖經創世紀一:9-10寫道:「 神說、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使旱地露出來.事就這樣成了。 神稱旱地為地、稱水的聚處為海. 神看著是好的。」

地球的板塊構造(plate tectonics)以及火山活動令到某部份的地殼上升形成陸地。根據「超大陸循環」(Supercontinent Cycle)假說,地球的大陸地殼會準周期性地聚合和分離。大陸分裂使大陸的數目增加,但每個大陸的面積減少;相反大陸碰撞使大陸的數目減少,但每個大陸的面積增加。情況就好像《三國演義》第一回裡所說的「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有古地理學家認為地球因為大陸碰撞的關係而曾經多次出現過超大陸和超海洋,以下是其中幾個例子:

超大陸 超海洋 出現時期
盤古大陸(Pangea) 盤古大洋(Panthalassa) 三億到一億八千萬年前
羅迪尼亞大陸(Rodinia) 米洛維亞超海洋(Mirovia) 十一億到七億五千萬年前
瓦巴拉大陸(Vaalbara) 不詳 三十六億年前

距離現在最近的超大陸是盤古大陸(圖6),在大約三億年前形成,現時地球的七大洲都是由盤古大陸分裂而成的。

pangea 圖6 盤古大陸(圖片來源:Wikipedia,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瓦巴拉大陸(Vaalbara)則被認為是地球最早出現的超大陸,在大約三十六億年前形成。

這與聖經創世紀一:9十分吻合。「天下的水要聚在一處」很可能就是指維繞瓦巴拉大陸的超級海洋;而「旱地」就是指瓦巴拉大陸。

詩篇104篇亦有描述地球原本是被海水完全覆蓋:

「你用深水遮蓋地面、猶如衣裳.諸水高過山嶺。你的斥責一發、水便奔逃.你的雷聲一發、水便奔流。(諸山升上、諸谷沉下。〔或作隨山上翻隨谷下流〕)歸你為他所安定之地。你定了界限、使水不能過去、不再轉回遮蓋地面。」

羅斯指出詩篇104:9宣告海水不再轉回遮蓋地面,因此挪亞的洪水雖然毀滅了當時地球絕大部份的生命,但是洪水並非全球性的[15]。換句話說,當時地球人口並未分佈到地球每一角落。

植物的出現

聖經創世紀一:11-13寫道:「 神說、地要發生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事就這樣成了。於是地發生了青草、和結種子的菜蔬、各從其類、並結果子的樹木、各從其類、果子都包著核。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三日。」。

當陸地在地球出現後,植物便可以在旱地上生長。現時被發現最古老的陸生植物化石是頂囊蕨(Cooksonia),是一種無葉的管狀植物,其年代大約是四億二千五百萬年前(古生代志留紀中期)。

 cooksonia

圖7 頂囊蕨(圖片來源:Wikipedia,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古植物學家一直認為出現於大約三億六千萬至三億四千萬五百萬年前的Archaeopteris是最早的現代樹木[16]。可是在2007年古植物學家發現一種叫Wattieza的樹木化石比Archaeopteris更古老,Wattieza出現於大約三億八千萬五百萬年前的泥盆紀中期[17]。有古植物學家根據蛋白質序列分析推斷陸上植物最早約於七億年前(成冰紀)在地球出現[18]

第四日

太陽和月亮變得可見

聖經創世紀一:14-19寫道:「 神說、天上要有光體、可以分晝夜、作記號、定節令、日子、年歲.並要發光在天空、普照在地上.事就這樣成了。於是 神造了兩個大光、大的管晝、小的管夜.又造眾星。就把這些光擺列在天空、普照在地上、管理晝夜、分別明暗. 神看著是好的.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四日。」。

很多人以為創世紀一章14-18節指上帝這時才創造太陽和月亮,與一章3-5節裡說上帝要有光和有晝夜互相矛盾,其實這只是一個誤解。

正如前面所說,太陽早於一章3節之前已經被創造,一章14-18節裡是描述地球的大氣層在這個時候開始由半透明變成透明,因此在地球表面能夠看見太陽、月亮以及星星等光體。

一章16節裡所用的動詞是asah,《史氏希伯來文字典》指asah有「完成」、「達成」的意思,與一章1節裡所用的bara'一詞(創造新的事物)不同。中文和合本聖經將asah翻譯為「造」,因此令人以為太陽等星體在這時才被造,其實只是誤解而已。

第五日

海洋生物和飛鳥的出現

聖經創世紀一:20-23寫道:「 神說、水要多多滋生有生命的物.要有雀鳥飛在地面以上、天空之中。神就造出大魚、和水中所滋生各樣有生命的動物、各從其類.又造出各樣飛鳥、各從其類. 神看著是好的。神就賜福給這一切、說、滋生繁多、充滿海中的水.雀鳥也要多生在地上。有晚上、有早晨、是第五日。」

海洋生物

寒武紀(Cambrian)是大約於五億四千萬年前開始的一個地質時代,並持續了大約五千四百萬年。化石記錄顯示在寒武紀之前,地球只有像水母、海綿生物、蠕蟲等生物存在。但是一到寒武紀時期,立即有多於七十個複雜的動物門(animal phyla)「突然」和「同時」出現,這就是所謂的「寒武紀大爆發」(Cambrian Explosion)。

在過去五至六億年裡有多於四十個動物門絕種,以至今天自然界只剩下大約三十個動物門存在,而在這三十個動物門當中沒有一個是新的。達爾文相信假如同一種生物處於不同的環境下,自然選擇(natural selection)會使不同環境下的族群作出某種形式的「改變」,假以時日,同一物種會產生幾種不同的變種,如果這些變種繼續分歧的話,最終會產生新的物種。可是達爾文所指的這些改變,是緩慢而累積的輕微變化,而非快速而突然的重大變化。寒武紀化石的發現正好與達爾文的理論相反,因此以上帝的創造去解釋寒武紀大爆發更為合理。

創世紀一:20-23裡所提到的各種海洋生物就是上帝在寒武紀大爆發時期所創造的。

飛鳥

始祖鳥(Archaeopteryx)的化石於1861年在德國被發現。由於始祖鳥有爬蟲類和鳥類的特徵,所以一直被進化論者視為恐龍和雀鳥的過渡期物種。可是隨著鄭氏曉廷龍的發現,中國古生物學家徐星等人於2011年指出其實始祖鳥並非雀鳥,而是恐龍[19]

archaeopteryx

圖8 始祖鳥化石(圖片來源:Wikipedia,版權許可:Creative Commons)

真正的鳥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所以創世紀一:20-23裡所提到的各樣飛鳥就是上帝在白堊紀及以後創造的。

第六日

聖經創世紀一:24-25寫道:「 神說、地要生出活物來、各從其類.牲畜、昆蟲、野獸、各從其類.事就這樣成了。於是 神造出野獸、各從其類.牲畜、各從其類.地上一切昆蟲、各從其類. 神看著是好的。」。

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最早出現在二億多年前的三疊紀,換句話說在恐龍時代的侏羅紀和白堊紀已經有哺乳動物存在。

在白堊紀晚期(約六千五百五十萬年前)曾經發生了一次滅絕事件,以至大量物種被滅絕。有科學家相信白堊紀晚期的滅絕事件是由一顆直徑約十公里的隕石撞擊墨西哥的猶加敦半島(Yucatan Peninsula)做成的。考古學家發現絕大部份的恐龍因為這次災難而被滅絕,但是在之後短短一千六百萬年裡,哺乳動物的種類經過爆炸性的增長。這與創世紀一:24-25十分吻合,證明上帝在白堊紀晚期的滅絕事件後創造了大量哺乳動物。

聖經創世紀一:26-31寫道:「 神說、我們要照著我們的形像、按著我們的樣式造人、使他們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地上的牲畜、和全地、並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蟲。 神就照著自己的形像造人、乃是照著他的形像造男造女。 神就賜福給他們、又對他們說、要生養眾多、遍滿地面、治理這地.也要管理海裡的魚、空中的鳥.和地上各樣行動的活物。 神說、看哪、我將遍地上一切結種子的菜蔬、和一切樹上所結有核的果子、全賜給你們作食物。至於地上的走獸、和空中的飛鳥、並各樣爬在地上有生命的物、我將青草賜給他們作食物.事就這樣成了。 神看著一切所造的都甚好.有晚上、有早晨、是第六日。」

人類

有些科學家相信現代人類(Homo sapiens sapiens)於二十萬年前在非洲出現。如果他們是對的話,上帝在二十萬年前的更新世創造了人類。

以下的時間軸圖表展示上帝在「六日創造」的先後次序與時間分佈:

6 days s 

圖 9 六日創造的時間軸 (請點擊圖片放大瀏覽)

六日還是一百三十八億年?

聖經創世紀其中一個最具爭議性的問題是究竟上帝是否用了六日(即一百四十四小時)去創造宇宙萬物。

1642年劍橋大學副校長賴特福(John Lightfoot)根據創世紀、出埃及記、列王記上、下,以及歷代志上12的家譜,宣告上帝創造宇宙的準確日期為公元前3928年九月十七日。八年後愛爾蘭大主教烏舍(James Ussher)把賴特福的日期更正為公元前4004年十月三日。最後賴特福把烏舍的日期調整為公元前4004年十月十八日。如果賴特福和烏舍所推斷的日期是正確的話,這意味著上帝在大約六千年前創造了宇宙。

很多傳統的基要派基督徒又或者是年輕地球創造論者堅持上帝用了六日(即一百四十四小時)去創造宇宙萬物,這種觀點被稱為「廿四小時觀點」(The 24-Hour View)。可是根據大爆炸理論以及WMAP對宇宙微波背景輻射測量的數據,宇宙的年齢應為一百三十八億年[20]。有些學者則認為創世紀裡所記載的「一日」,並非照字面上指廿四小時,而是一段很長(但有限)的時期。這種觀點被稱為「一日千年觀點」(The Day-Age View)。

究竟宇宙萬物是否基督教的上帝所創造呢?如果宇宙萬物是基督教的上帝所創造的,究竟廿四小時觀點對,還是一日千年觀點對呢?以下是四個可能性:

  1. 宇宙萬物並非由基督教的上帝所造的,創世紀與大爆炸理論在時間上的矛盾正好證明這點。

  2. 宇宙萬物是由基督教的上帝用六日創造的,創世紀與大爆炸理論在時間上的矛盾證明大爆炸理論是錯誤的。

  3. 宇宙萬物是由基督教的上帝用六日創造的,但祂故意令宇宙看起來好像在一百三十八億年前經大爆炸誕生,而太陽系看起來好像在四十五億年前出現,目的在考驗人類對祂的信心

  4. 宇宙萬物是由基督教的上帝用一百三十八億年創造的,創世紀與大爆炸理論在時間上的矛盾只是出於讀者對聖經詮譯的誤解。

第一個可能性十分之低,因為正如之前所說,創世紀雖然並非一本科學教科書,但是它所描述的宇宙創生和地球的歷史無論在宇宙學、天文物理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上都難以置信地精確。創世紀必定是由上帝的默示所寫成的,否則一個普通人在三千多年前不可能寫出這樣精確的記錄。

第二個可能性亦很低,因為大爆炸理論有很多物理學上的證據支持,而其他天文學和地質學上的證據亦支持地球有四十五億年歷史。

第三個可能性亦很低,因為上帝的本質是真理,所以不會創造一些虛假的「表面年齡」去考驗人類對祂的信心。

那麼最有可能的是第四個可能性:基督教的上帝用了一百三十八億年通過大爆炸創造了宇宙萬物,創世紀與大爆炸理論在時間上的表面矛盾只是出於我們對聖經詮譯的誤解。現在就讓我們詳細地探討這些誤解的原因。

其實很多基督教早期神學家都認為不應該把創世紀裡的一日視為廿四小時,以下是其中兩個例子:

  • 神學家革利免(Clement of Alexandria)(公元150年-215年)相信創世紀裡的一日並非廿四小時,他認為聖經以六日創造去向人解釋創造的次序和優先,而非創造所需的實際時間。
  • 奧古斯丁(St. Augustine)(公元354年-430年)在其著作「上帝之城」中指出我們非常難、甚至沒有可能想像創世紀一章裡的日數是什麼樣的日數[21]。奧古斯丁在另其一著作「創世紀的字面意思」中亦指出我們至少知道它(創世紀的創造日)與我們熟悉的普通日是不同的[22]

羅斯亦是一日千年觀點的支持者。在其著作《創世紀第一章:一個科學的觀點》裡,他提出以下理由去支持一日千年觀點[23]

定義

被翻譯為「日」的希伯來文 yôm可以被用來指[24][25]

  • 日間(相對於晚間)— 即由日出至日落的一段時間
  • 廿四小時的期間
  • 一段時間(可以是數週,數月,數年,又或者是一個時代或紀元)
  • 一年
  • 時間的某一刻(例如今日,昨日或明日)

在《舊約用詞研究》一書中,衛奕信(William Wilson)指出 yôm「被經常用來描述一般的時間,又或者一段長的時間;整段被考慮的期間… yôm亦被用來描述當任何特別事件發生時的特定節期或時間」[26]

被翻譯為「晚上」的希伯來文 'ereb 是指「日」的結束,同時亦有「日落」或「夜」的意思。被翻譯為「早晨」的希伯來文 bōqer ,亦有「日出」,「一日的開始」或「黎明甚至日光的來臨」,同時有可能有比喻的用法。

措辭

中文和合本聖經這樣翻譯創造日:「有晚上,有早晨,是第X日。」這些措辭與聖經和古希伯來文視一日(廿四小時)為「從晚上到晚上」有點出入。那獨特的用語並不把「日」限制於其廿四小時的定義之內。 'ereb bōqer 更有可能只是作為字面上的「框架」去標誌著創造日事件的開始和結束。

上文下理

創世紀中六個創造日的每一日都重複「有晚上,有早晨」這一詞句。可是這一詞句卻沒有出現於第七日:上帝的安息日,這意味著第七日還沒有結束。鑑於整篇文章的平行結構,如果第七日代表著一段長的時期,那麼其他創造日也可能代表很長的時期。

聖經其他地方的相關段落

希伯來書的作者寫道:

「到第七日 神就歇了他一切的工。 .... 既有必進安息的人 .... 這樣看來、必另有一安息日的安息、為 神的子民存留。因為那進入安息的、乃是歇了自己的工、正如 神歇了他的工一樣。所以我們務必竭力進入那安息、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27]

這段文章表明創造週的第七日由亞當和夏娃的時期延伸至現在及將來。

實際佐證

根據創世紀1:26-31,上帝在同一日(第六日)造了亞當和夏娃。創世紀第二章透露了造亞當和夏娃的細節。亞當在伊甸園安頓下來,學習各種植物並照料它們,為各樣飛鳥和走獸命名,但發現沒有一種生物可以作他的配偶。上帝於是使他沉睡,用他的一條肋骨造了夏娃。這些費時的事件都只是第六日的一部分,因此從各種跡象看來第六日一定是一段長的時期。

神學佐證

根據聖經,上帝的本質是真理,而祂的意志是明顯的。去創造一些虛假的「表面年齡」違背衪的性格和衪的意志。因此衪的創造中任何事物,通過準確和適當的分析,必會顯露出它的真正年齡。我們可以期望天文學、物理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仔細和適當的分析證據可以顯露出真正年齡,而這些證據證明宇宙,地球以及地球上的生命都遠比數千年老得多。詩篇19:1-4寫道:

「諸天述說 神的榮耀.穹蒼傳揚他的手段。這日到那日發出言語.這夜到那夜傳出知識。無言無語、也無聲音可聽。它的量帶通遍天下、它的言語傳到地極。」

從以上種種證據看來,創世紀裡所記載的六日,實際上很有可能長達一百三十八億年。

聖經申命記九:9-11記載上帝用了四十晝夜在兩塊石版上寫上十誡:

「我上了山,要領受兩塊石版,就是耶和華與你們立約的版。那時我在山上住了四十晝夜,沒有吃飯,也沒有喝水。耶和華把那兩塊石版交給我,是神用指頭寫的。版上所寫的是照耶和華在大會的日子、在山上、從火中對你們所說的一切話。過了四十晝夜,耶和華把那兩塊石版,就是約版,交給我。」

如果上帝選擇用四十日去將十誡寫在兩塊石版上,衪亦可以選擇用一百三十八億年去創造宇宙,祂絕對有自由選擇用任何時間量度去做任何的事。

正如彼得後書3:8所說:

「親愛的弟兄阿、有一件事你們不可忘記、就是主看一日如千年、千年如一日。」

對於超越時空的造物主來說,六日與一百三十八億年又有何分別呢?

相對論解釋?

有些人嘗試以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去解釋上帝的六日其實等於我們的一百三十八億年。根據相對論,時間是相對的,時間的快慢取決於速度和重力場。例如:

  • 速度越快時間就越慢
  • 重力場越大時間就越慢

可是以此解釋六日創造等於把上帝限制於祂所創造的時間之內。上帝是超越時空的上帝,所以不會受自己創造的時間所限,因此以相對論去解釋六日創造是不恰當的。

宇宙膨脹

之前提到宇宙膨脹是大爆炸理論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證據,羅斯指出其實聖經早於二千五百年前已經最少十一次提到宇宙膨脹的概念[28],例如:

  • 約伯記 9:8 「他獨自鋪張蒼天」
  • 詩篇 104:2 「鋪張穹蒼、如鋪幔子」 
  • 以賽亞書 40:22 「他鋪張穹蒼如幔子、展開諸天如可住的帳棚。」
  • 耶利米書 10:12 「耶和華用能力創造大地、用智慧建立世界、用聰明鋪張穹蒼。」 
  • 撒迦利亞書 12:1 「鋪張諸天、建立地基、造人裡面之靈的耶和華說.」  

 「鋪張」一詞有「延伸、伸展」的意思,所以「鋪張穹蒼」含有「伸展宇宙」之意。換句話說聖經很久以前已經說明上帝使宇宙膨脹。

結論

創世紀雖然並非一本科學教科書,但它無論在宇宙學、天文物理學、地質學和古生物學上都難以置信地精確,令我們絕對有理由相信創世紀是出於一位創造宇宙萬物的真神所默示的。換句話說,宇宙萬物是由基督教的上帝所創造的。這亦意味著我們死後要在這位全能全知的造物主面前接受審判,並為自己的作為負責。

 


[1] Robert Jastrow, God And The Astronomers (W. W. Norton & Company, Inc., 1978), p.116.

[2] 老子《道德經》第四十二章。

[3] 方勵之和李淑嫻,《宇宙的創生》(南粵出版社,1989),p.35。

[4]有趣的是,近年宇宙學家發現愛因斯坦這個「一生最大的錯誤」可能畢竟是對的。在1998年和1999年間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膨脹正在「加速」中,加速的膨脹是由一種未知的能量(或斥力)所造成的,這能量被稱為「暗能量」(Dark Energy)。暗能量的其中一個可能性正是愛因斯坦的宇宙項。

[5] 電視機通過天線接收的電磁波中,有一小部份是來自微波背景輻射的。因此電視機中電視台頻道之間出現的「雪花」噪音可以說是宇宙大爆炸的遺物。

[6] “Chronology of the universe”, Wikipedia (http://en.wikipedia.org/wiki/Chronology_of_the_universe)

[7] C. John Collins, Genesis 1-4 (P&R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p.78.

[8] Hugh Ross, Genesis One: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Reasons to Believe, 2006), p.7.

[9] C. John Collins, Genesis 1-4 (P&R Publishing Company, 2006), p.67.

[10]Hugh Ross, Genesis One: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Reasons to Believe, 2006), p.7.

[11]Hugh Ross, Genesis One: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Reasons to Believe, 2006), p.9.

[12]Hugh Ross, Genesis One: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Reasons to Believe, 2006), p.10.

[13] 同上

[14]Hugh Ross, Genesis One: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Reasons to Believe, 2006), p.12.

[15]Hugh Ross, Genesis One: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 (Reasons to Believe, 2006), p.14.

[16] Brigitte Meyer-Berthaud, Stephen E. Scheckler, and Jobst Wendt, "Archaeopteris is the earliest known modern tree", Nature 398 (1999), pp.700-701.

[17] William E. Stein, Frank Mannolini, Linda VanAller Hernick, Ed Landing & Christopher M. Berry, "Giant cladoxylopsid trees resolve the enigma of the Earth's earliest forest stumps at Gilboa", Nature 446 (2007), pp.904-907.

[18] Daniel S. Heckman, David M. Geiser, Brooke R. Eidell, Rebecca L. Stauffer, Natalie L. Kardos, and S. Blair Hedges, "Molecular Evidence for the Early Colonization of Land by Fungi and Plants", Science 10 August 2001: pp.1129-1133.

[19] Xu, X., You, H. & Han, F. Nature 475, 465-470 (2011).

[20] 參考WMAP網頁 http://wmap.gsfc.nasa.gov/index.html.

[21] Augustine, City of God, XI:6.

[22] Augustine, The Literal Meaning of Genesis, Volume 1, p.148.

[23] Hugh Ross, Genesis One: A Scientific Perspective(Reasons To Believe, 2006), pp.25-26.

[24] Hugh Ross, A Matter of Days(Colorado Springs, CO: NavPress, 2004), pp.71-84.

[25] Francis Brown, S. R. Driver, and Charles A. Briggs, The Brown-Driver-Briggs Hebrew and English Lexicon(1906; reprint, Peabody, MA: Hendrickson, 1997), pp.133-134.

[26] William Wilson, Old Testament Word Studies (Grand Rapids, MI: Kregel, 1978), p.109.

[27] 希伯來書4:4,6,9,10,11

[28] 約伯記 9:8 詩篇 104:2; 以賽亞書 40:22; 42:5; 44:24; 45:12; 48:13; 51:13; 耶利米書 10:12; 51:15; 撒迦利亞書 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