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啓新

英國著名哲學家弗魯(Antony Flew)過去是在西方世界裡其中一位最有名的無神論者。可是在2004年他突然改變了主意,公開宣佈他相信上帝的存在。弗魯改變主意的原因很簡單,因為 他貫徹蘇格拉底在哲學上的原則:「總要跟著證據走,無論它帶你到那裡去。」(Must follow the argument wherever it leads)。

弗魯於1923年生於英國倫敦,父親是衛理公會牧師。弗魯廿三歲時已經公開自己是無神論者。在牛津大學求學的時候,弗魯經常出席蘇格拉底學會的每週會議。蘇格拉底學會是一個為無神論者和基督徒而設的論壇,當時的會長是著名的基督徒作家魯益師(C. S. Lewis),可是弗魯並未被魯益師的道德論據說服去相信上帝的存在。弗魯於1950年在格拉底學會發表了《神學與偽造》1一文,嘗試以苦難去否定上帝的存在,引起很大的回響。及後弗魯陸續發表了其他無神論著作,包括《上帝與哲學》2,《無神論的推斷》3等等。

作了無神論者六十多年後,弗魯突然轉投有神論的陣營,於2004年公開宣佈他相信上帝的存在,並在他的《有一位上帝》4一書中解釋令他改變主意的三個主要原因:

  1. 大自然遵守物理定律(自然定律從何而來?)
  2. 生命的出現(生命怎樣來自非生命?)
  3. 大自然的存在(宇宙從何而來?)

讓我們逐一探討。

大自然遵守物理定律

理論物理學家戴維斯(Paul Davis)指出有三個急需解決的問題:

  1. 物理定律從何而來?
  2. 為何我們有這一套物理定律,而非其他的物理定律?
  3. 我們的物理定律如何驅使平凡的星塵變成生命,意識及智慧?5

牛津哲學家科士打(John Foster)指出,如果你接受有物理定律,那麼某些東西必定把這些規律強加於宇宙作為規律。可是我們應該期望甚麼是這些規律的主因呢?科士打認為有神的解釋是唯一嚴肅的選擇,因此我們可理性地肯定地斷定上帝把規律強加於宇宙作為規律來創造物理定律。6

戴維斯亦認同:「無神論者聲稱自然定律無理性地存在以及宇宙是終極地荒謬的。作為一個科學家,我覺得很難接受。合乎邏輯、有秩序的宇宙必須源自一個永恆理性的原因。」。7

另一方面,科學家於近幾十年發現我們的宇宙有很多「微調」的特性,沒有這些微調,人類根本不可能生存8,9。物理學家戴森(Freeman Dyson)寫道:「當我越細察宇宙和研究其結構的細節,我找到越多證據證明宇宙在某種意義上知道我們將會來臨。」10。例如有很多物理基本常數(如光速、電子質量、引力常數等等),只要差之毫厘,就不會有任何行星(包括地球)形成讓生物居住。

這種微調有兩個解釋方法:最簡單直接的解釋是認為微調是上帝設計的最好證明;另一種解釋是去推測我們的宇宙只是「多元宇宙」(multiverse)11的其中一個宇宙。

所謂「多元宇宙」,是指在我們的宇宙之外,有可能有很多(甚至無限多)其他宇宙存在,而這些宇宙的物理定律和物理基本物理常數可能與我們的宇宙完全不同。多元宇宙論的支持者認為如果有很多不同的宇宙存在,那麽我們的宇宙可能只是巧合地擁有適合生命出現的條件。

戴 維斯否定多元宇宙這個見解。他同意如果有無限多個宇宙存在,甚麽事情都可發生。但是他認為多元宇宙雖然能夠解釋一切,卻沒有解釋任何東西。他說一個真正的 科學解釋好像一粒瞄準發射的子彈,可是多元宇宙卻以無限複雜的猜字謎遊戲,去取代理性地有秩序的真實世界,使“解釋”整個概念本身變得毫無意義。12

當代宗教哲學泰斗斯溫伯恩(Richard Swinburne)亦對多元宇宙解釋不屑一顧。他認為去假設有無數(沒有因果關係的)宇宙,以解釋一個宇宙的特點是瘋狂的,只要假設一個本質(上帝)便足夠了。13

對弗魯來說,最重要的一點莫過於多元宇宙的存在並不能解釋自然定律從何而來。正如戴維斯指出,如果有「定律中的定律」(law of laws)去描述不同的參數數值是怎樣被設定於不同的宇宙中,那麼我們只不過把宇宙微調的問題推高一層而已。為甚麼?因為我們還是需要解釋定律中的定律是從何而來的。14

弗魯總結說:「多元宇宙與否,我們仍然需要接受自然定律來源的問題,而這裡唯一可行的解釋是上帝。」。

生命的出現

科學家一直渴望知道生命是怎樣在地球開始的,可是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合理的理論能夠解釋生命的起源。

弗魯認為在生命起源的研究中還未被解答的其中一個哲學問題是:一個沒有思想的物質宇宙如何產生有內在目的,自我繁殖的能力,以及「具有已經編碼的化學」(coded chemistry)的生物?

英國哲學家霍爾丹(John Haldane)認為生命起源理論並未能提供足夠解釋,因為這些理論預先假定早期自我繁殖的存在,卻沒有證據證明自我繁殖可以從物質以自然方法出現。15

休謨(David Hume)主張宇宙裡維持生命的秩序並非任何智慧所設計的。英國哲學家康威(David Conway)對此總結了兩個哲學困境,即如何為以下兩個問題提出唯物主義的解釋:

1. 由非生物變成最早的生物,活著的生物擁有目的組織(teleological organisation),這是生物出現之前所有東西所缺少的。

2. 由最早沒有自我繁殖能力的生命形式,變成具有自我繁殖能力的生命形式。若果沒有這種能力的存在,不同的物種是不可能通過隨機的突變和自然選擇而出現的。

康威因此斷定生物現象給予我們理由去懷疑是否真的可能以純唯物主義而不依靠設計,去解釋生命形式的存在。16

第三個生命起源的哲學重點是對所有生命形式都十分重要的編碼(coding)以及信息處理(information processing)。

DNA(Deoxyribo Nucleic Acid, 脱氧核糖核酸)裡的遺傳信息在複製過程中被拷貝,然後從DNA被抄寫到RNA。之後RNA裡的信息通過轉錄(translation)被傳送去到氨基酸,而氨基酸最後被組裝成蛋白質。

數學家柏林斯基(David Berlinski)提出一個大問題:「一個編碼化學系統的起源能否在某種程度上被解釋,卻又不訴諸於不然我們會引用以解釋編碼和語言,通訊系統以及對於物質世界的普通詞語特徵的那些事實?」17

生命起源研究權威微生物學家伍斯(Carl Woese)亦指出:「編碼的法則(即密碼子(codeon)分配的字典)已被知道,然而它們沒有給為何編碼存在和為何轉錄機制如此提供任何線索。」。伍斯坦承我們不知道編碼系統的來源。「轉錄的來源,即在它變成一個真正解碼機制之前,已經暫時遺失於過去的幽暗中,而我不想在這裡妄自猜測在此之前有甚麼聚合過程引起它,又或者猜測tRNA,tRNA負載系統(charging systems)或遺傳編碼(genetic code)的來源。」18

戴維斯亦強調同樣的問題。他認為大部份的生源論(biogenesis)理論都集中於生命的化學,可是「生命不只是複雜的化學反應。細胞亦是一個資訊儲存,處理和複製的系統。我們需要去解釋這些資訊的來源,以及資訊處理機械從何而來。」。他強調基因只不過是一套用來生產蛋白質,並有著精確製法的編碼指令。最重要的是,這些基因指令並非那些你可以從熱力學和統計力學中找到的資訊,相反地,它們構成語義資訊(semantic information)。換句話說,它們有一特定的意思。這些指令只能在一個能夠詮釋基因編碼意思的份子環境下才會有効率。戴維斯繼而提出以下重要的問題:「有意義的或語義資訊如何能夠從一堆無意識的分子,受盲目和無目的的力量驅使自然地出現這個問題,提出了一項深刻的概念上的挑戰。」19

弗魯認為「...DNA物質,通過產生生命所需而幾乎令人難以置信地複雜的排列,證明智慧必須參與其中,以致令這些非常不同的元素互相配合工作。正是那若干元素驚人的複雜性,以及它們以極之微妙的方式互相配合工作。而要這兩部份巧合地在適當的時候聚合,機會簡直是微乎其微。」20

弗魯引述物理學家斯克羅德(Gerald Schroeder)所提出的例子21, 來指出所謂「猴子定理」的不可能。「猴子定理」是指說如果有一大群猴子在電腦鍵盤胡亂拍打,只要有足夠時間的話,最後得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斯克羅 德首先參考英國國家藝術協會(British National Council of Arts)所做的一個實驗:工作人員把一部電腦放在一個有六隻猴子的籠中。經過一個月的胡亂拍打後,猴子打出五十頁「東西」出來 ― 可是連一個「字」也沒有。這裡「字」的意思包括英語裡最短的字,例如「a」和「I」等(「A」必須前後都有空白才算是一個字)。如果一個電腦鍵盤有三十個 鍵,那麼要打出一個單一字母的單字的機會率是30×30×30分之一(即27,000分之一)。那麼要打出一首十四行詩的機會率又如何呢?斯克羅德隨意選 出一首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詩裡有488個字母。所以猴子打出這首十四行詩的機會率是26(因為有26個英文字母)自乘488次,亦即26488又或者10690(即1之後有690個零)。我們的宇宙大約有1080粒如質子,中子和電子等粒子,所以根本沒有足夠粒子去做這個實驗。

即使假設你把整個宇宙變成很多電腦晶片,每個晶片重百萬分之一克,而每個晶片能夠每百萬分之一秒產生488個隨機字母,那麼自宇宙誕生以來你所得到的嘗試只有1090次,比10690還差10600倍。換句話說,儘管很多人相信猴子可以隨機打出一首十四行詩,實際上機會率小得根本不可能發生。

弗魯對斯克羅德的解說誠心信服,相信生命起源根本沒有可能是偶然地出現的,並認為我們在地球所見,目的主導(end-directed)和自我繁殖的生命的起源最令人滿意的解釋是一位有無限智慧的上帝。

大自然的存在

「無」可以生「有」嗎?

在大爆炸理論(The Big Bang Theory)被提出以前,很多人認為宇宙無始無終。弗魯以前主張我們必須視宇宙本身和其最基本定律為基本原則(ultimate)。他寫道:「每一個解釋系統必須從某處開始,而這起點本身並不能被那系統所解釋。...無論有神論者引用他們的上帝的存在和性質去解釋什麽,他們不能夠避免以那事實作為基本原 則和無法解釋。而我以前不明白任何處於我們的宇宙的東西如何能夠被認識或合理地被猜想為證明某在背後的、凌駕的或遠超的超越宇宙的實在。因此為何不可以以宇宙和它最基本的特徵作為基本原則的事實(ultimate)呢?」。

可是當大爆炸宇宙論被證實,以及物理常數微調被發現,迫使弗魯重新考慮這個問題。因為如果宇宙是有開始的,那麽我們必須解釋什麽引起這個開始。

有一些宇宙論者推測宇宙可能從「無」到「有」地出現。崔昂(Edward Tryon)於1973年推論出宇宙可能是真空中的一個量子波動。他主張宇宙的能量總和為零,因為重力的結合能(gravitational binding energy)為負數22。哈圖(James Hartle),霍金(Stephen Hawking)和威令根(Alexander Vilenkin)推測宇宙通過量子波動從「無」到「有」出現。「無」在某幾個例子裡是指一些混亂的,並有著極高能量密度的時空泡沫(space-time foam)。

可是哲學家萊斯理(John Leslie)認為這些推測並無關係。他寫道:「無論你如何描述宇宙 — 它永遠存在,或來自時空以外的一點,或者在空間裡而非時間裡的一點,或者開始時如此量子模糊(quantum fuzzily)以致沒有明確的起點,又或者總能量為零 — 那些覺得有而非無(Something Rather Than Nothing)的純粹存在有問題的人不會傾向贊同問題已經被解決了。」23

弗魯亦同意:「如果你有一條方程式說明某事物從真空出現的或然率,你仍然需要去問為何那方程式適用。」24

霍金亦提到創造因素對方程式的重要性。在《時間簡史》一書發行後不久的一個訪談中,霍金承認他的模型在上帝的存在上並沒有什麼關係。當我們說物理定律決定宇宙怎樣開始,我們只是說上帝並沒有選擇「以我們不能理解的任意的方法去把宇宙啟動,它並沒有說明上帝是否存在 — 只是衪並非反覆無常的。」25。 

斯溫伯恩亦說:「如果有一位上帝的話,祂很有可能會以有限和複雜性去創造一個宇宙。一個宇宙非常不可能是自存的(uncaused),反而上帝更有可能是自存的。因此從宇宙的存在到上帝的存在這論據是一個好的C-歸納的論證(C-inductive argument)。」26, 27

弗魯認為斯溫伯恩的宇宙論論證(cosmological argument)版本為宇宙的存在提供一個十分有希望的解釋,可能最終是一個正確的解釋。

結論

弗魯經歴了長達廿年的理性的朝聖,最終得出「有一位上帝」這個結論。他強調當他最後承認上帝存在並非一個思維轉換(paradigm shift),因為他的思維並由始至終沒有改變過 — 正如蘇格拉底所說:「總要跟著證據走,無論它帶你到那裡去。」。

雖然弗魯並未在其書中承認他相信的那位上帝就是基督教的上帝,但只要他繼續貫徹蘇格拉底的原則,總有一天他會找到答案的。

 

 


1. Antony Flew, "Theology and Falsification," University, 1950-51.
2. Antony Flew, God and Philosophy (New York: Dell, 1966).
3. Antony Flew, The Presumption of Atheism, (London: Pemberton, 1976)
4. Antony Flew & Roy Abraham Varghese. 2007. There is a God: How the World's Most Notorious Atheist Changed His Min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5. Paul Davies, Templeton Prize Address, May 1995, http://cosmos.asu.edu/prize_address.htm
6. John Foster, The Divine Lawmaker: Lecture on Induction, Laws of Nature and the Existence of God (Oxford: Clarendon, 2004), p.160.

7. Paul Davies, "What Happened Before the Big Bang?" in God for the 21st Century, ed. Russell Stannard (Philadelphia: Templeton Foundation Press, 2000), p.12.
8. 黄啟新, "精密微調的宇宙"
9. 黄啟新, "智慧設計論vs.人擇原理"
10. Freeman J. Dyson. Disturbing the Universe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9), p.250.
11. 「多元宇宙」亦稱為「平行宇宙」(Parallel Universes)。
12. Paul Davies, "Universes galore: Where will it all end?", http://cosmos.asu.edu/publications/chapters/Universes%20galore.pdf.
13. Richard Swinburne, "Design Defended," Think (Spring 2004), p.17.
14. Paul Davies, "Universes galore: Where will it all end?".

15. John Haldane,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in Atheism and Theism (Great Debates in Philosophy), J. J. C. Smart and John Haldane (Oxford: Blackwell, 2003), p.224.
16. David Conway, The Rediscovery of Wisdom (London: Macmillan 2000), p.125.
17. David Berlinski, "On the Origins of Life," Commentary (February 2006).
18. Carl Woese, "Translation: In Retrospect and Prospect," RNA (2001): pp.1061, 1056, 1064.
19. Paul Davies, "The Origins of Life II: How Did It Begin?" http://cosmos.asu.edu/publications/papers/OriginsOfLife_II.pdf.
20. Antony Flew & Roy Abraham Varghese. 2007. There is a God: How the World's Most Notorious Atheist Changed His Min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75.
21. Gerald Schroeder, "Has Science Discovered God?" http://www.sciencefindsgod.com
22. Tryon, Edward P. "Is the Universe a Vacuum Fluctuation," Nature, 246(1973), pp. 396-397.
23. John Leslie, Infinite Minds (Oxford: Clarendon, 2001), p.195.
24. Antony Flew & Roy Abraham Varghese. 2007. There is a God: How the World's Most Notorious Atheist Changed His Min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p.143.
25. Stephen Hawking, Black Holes and Baby Universes (New York: Bantam, 1993), p.172.
26. Richard Swinburne, The Existence of God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79), p.152.
27. 斯溫伯恩區分兩種不同的歸納論證:「P -歸納論點」是指那些證明結論比其相反更有可能發生的論證;而「C -歸納論點」是指那些進一步增加結論可能性的論證。